创业十大禁忌!曾经的创业企业是怎样没落的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浪潮引领更多的年轻人去创业,不过现实却真的很残酷。据统计,创业型企业失败率不低于80%,并且已经有50%的创业公司在创业的过程中倒闭、死掉;中国的中小企业平均寿命是2.5~3年。由此可以看出,理想总是很丰满,显示总是很骨感!曾经的创业企业是怎样没落的?接下来为大家详细分析,这也是创业路上的禁忌。
1、自以为是的伪需求
不少创业公司不清楚自己所擅长的领域,更加不明白市场的真正需求是什么。经验不足,但是却表现的信心满满,需求都没有搞清楚,就费心费力的推出新产品,最后经不起市场的考验,被客户和投资人抛弃。因此,对于创业者而言,新的产品一定要经过市场调研,并且在要自己擅长的领域。
2、商业模式不明确
价值主张、核心资源与能力取决于好的商业模式,另外还需要考虑如何吸引客户、维护客户,整合身边以及社会上的资源等,尤其是公司的成本支出、收入来源等要做详细规划,没有盈利模式作为基础的商业模式必然走向死亡。
3、扩张太快,超出自身能力
公司从零到一,每项业务都要做精做头。切勿扩张太快,否则必然失败。想想贾跃亭和乐视就知道了。
4、无创新,难以差异化
新的需求痛点才能更好的满足市场的需求,新的技术或新的商业模式也能更好的满足市场需求。
5、跟风式创业
创业风口无处不在,盲目跟风可能会很危险,如果没有明显的行业竞争优势,不建议跟进,互联网圈有个很奇怪的现象:“老大与老二打架,小三死了。”看看共享单车,在ofo和摩拜之后,所谓“姹紫嫣红”的小鸣、小蓝、酷奇等除了带来更多的行业泡沫之外,更多地是让人看到了“潮水退后的裸体”。
6、重宣传造势,忽视技术的创新
产品是公司盈利的重点,不能给客户带来价值,不能打动客户,即便花多少钱砸在宣传造势上也是没有用的。
7、创始人团体的崩裂
众人拾柴火焰高,团队的凝聚力对于企业的成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很多创业企业的失败恰恰是由于创业期间创业团队对公司发展方向、权力分配、股权分配,乃至因为所谓的人品,而相互看不惯,最终导致团队分崩离析。
8、忽视环境、忽视政策的变化
关注环境的变化,首先应关注的是国家政策的变化,很多看似发展势头很好的企业都是死于政策的最后一击。在中国做企业,应该知道一个规律性,在“法无所限即可为”的背后,是“始乱终治”的必然,看看去年国家对P2P 行业的整顿,政策一出,几百家企业一夜之间消失的无影无踪,所以规矩做事很关键。其次是要关注行业动态的变化,在疯狂烧钱创业的今天,如果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挤入行业头部,吸引投资方的关注与输血,可能最后死的就是你。
9、饼大馅小,乃至无馅
很多创始人热衷于公司愿景的描绘,给员工画了一张又一张可望而永不可及的大饼。公司发展了,创始人的腰包鼓了,生活也风雅了,而员工却没有真正享受到公司发展的收益,久而久之,人心涣散,核心员工流失也是必然。在锤子手机创始人罗永浩的创业感悟中,就深刻地反思了找人与留人的不易。只有懂得分享,才能留住关键性人才。一个只把员工关系看作是冷冰冰的雇佣与被雇佣关系的企业,终究是难以走得远的。从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只为自己留了1.4%的股份,到西贝老板贾国龙的员工分享计划中也许我们能感悟到点什么。
10、激情有余,计划不足
创业没有激情是万万不能的,但只有激情也不是万能的。很多创业者凭着一股豪气冲天的激情,事无巨细,无论何事都要亲力亲为。其实,无微不至的背后,也许还透露着对他人的不信任。人的时间与精力毕竟是有限的,这样做下去的结果,只能是在创业领域多了一个个吃苦耐劳的超级劳模或英年早逝的诸葛亮。埋头拉车没错,毕竟一家公司需要勤奋的实干家;但作为创始人来说,更应该分清楚公司不同阶段面临的主次矛盾,抓大放小,善于放权,确保公司发展处于正确的轨道。要保证各项核心工作任务的计划性,真正做到事事有计划,事事有落实,而不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儿算哪儿。
10+、偏执于技术细节,断血而亡
这一条是常识,算是“买赠”了吧。
很多失败的创业公司,最后死于供血不足。资金是企业的血液,没有的资金,创业也就戛然而止了。因此,创业者要要时刻盯住自己的现金流,算清楚公司的各项支出,筹划好收入的来源和投资的来源、时间节点。